•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专题报道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2021两会笔谈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北大经院两会笔谈 | 闫雨:文明比较视阈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发布时间:2021-03-22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愿同所有国家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不懈努力。

  

  新冠疫情导致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一年多来,中国积极投身全球抗疫,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上赢得尊重。

  

  通过人类文明发展比较,可以定位某一文明的阶段性特征,既有历史现象的参照,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遵循与应用,文明之间的关联亦可为人类发展的研究提供更为宏大的时空背景。

  

  当下的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6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在2020年的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唯一实现正增长。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信息化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结,局部事件可以引发世界性危机,全球问题跨越国界、民族、跨越意识形态,绝非单一国家可以应对,全球性贫困问题、气候问题、难民问题、新的地缘冲突问题、恐怖主义与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重大传染疾病问题等,亟待形成新的全球化治理体系和机制。

  

  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文明时代,一个快速变革、快速调整的时代,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变革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滞,大国之间的科技竞争明显加剧,由于文化和制度差异所引发的局部动荡依然存在,需要确立新的发展理念。从现实维度看,世界经济进入赤字频发的阶段,债务危机、货币危机、经济危机、主权危机,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挑战,需要形成新的发展方式。西方国家之间零和博弈所造成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化和世界治理的难度,主要原因在于西方新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存在严重的伦理悖论,需要重建价值基础,争取世界各国人民广泛认同和践行,在世界范围构建经济大循环,以参与式发展代替零和博弈,引导世界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发展中应对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时代之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治理良方。

  

  百年党史,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资源、实践智慧和精神力量。面对全球结构性问题和困境,中国致力于从结构性改革入手,形成全球性结构改革的共识和集体行动,促进全球化收益合理、公平分配,中国开始成为新型全球化的推动者。

  

  中国确立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镜鉴。中国主动适应全球化趋势,遵循国际经济秩序,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优化基础设施和制度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增强比较优势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开放高地,以高水平开放、以双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国际经济循环中牢牢把握自主发展、创新发展的主动权。同时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抓住科技变革的重大机遇,自主发展关系到国防和经济安全的战略型新兴产业,既为中国的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亦在更广泛领域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为新型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中国推动各国成为全球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新时代,中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与更深层次扩大开放,为新型经济全球化提供新动力。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进博会”、“自贸区”、“金砖银行”、RCEP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建立多边命运共同体,创造经济增长的新机遇,表明了中国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之际仍然坚定不移地维护、促进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决心和意志,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全球抗疫与消除贫困无疑是当前的重大全球性挑战,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特有的义利观,强调发展的共享、公平与普惠,为人类共同价值宝库增添了新内涵。

  

  面对百年未遇的疫情,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注重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传统,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前所未有地调集全国资源向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和技术援助。中国与世界各国联手抗疫,展示出国家实力和制度优势。在消除贫困方面,自2012年以来,中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向世界分享减贫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立全球治理新秩序提供方法论,为新型经济全球化提供发展理念,从人类情怀、大国责任、多边主义、全球合作等层面解决治理困境,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利己达人”的价值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和施政方略通过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践方案和政策设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与最高使命,是中国的大国担当最真实的展现。

  

  

  闫雨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内合作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管理哲学、文化产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明比较等。主要著作有《中国管理C模式》、《世界文明发展比较研究概论》、《全球文明体验日志》。

  

  

  供稿单位:经济学院科研办公室

  供稿人:闫雨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

附件:

  • 闫雨.jpg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