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和经济金融格局的颠覆性的“大分流”,这一“大分流”的进程将极为复杂而剧烈,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重新分配将彻底改变二战结束以来固有的格局、秩序与规则。在这样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性转折时刻,中国应该夯实经济发展的“底气”,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保持深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的“定力”,抓住“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关键不放,有条不紊、持之以恒地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如此就必然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相信,时势站在中国一边。
中国是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稳定的重要压舱石,对全球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三分之一,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国工业生产能力按增加值已经达到全球的近三分之一,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美日英法德意)工业增加值的总量几乎相当;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势头最为强劲的国家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调高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表明国际人士对中国经济长期积极看好;中国进出口贸易量稳居世界第一,有效引领全球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对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处于执牛耳之地位,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场占有率近三分之一,而中国汽车总体出口量已经超越德国和日本,跃升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大国,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在为世界绿色产业发展发挥标杆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中国2023年在芯片等关键技术上突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先进制造业的迅猛崛起为中国的科技领域的战略自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高科技产业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为打破全球原有的垄断价值链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在2023年陆续举办的消博会、服贸会、广交会、进博会、链博会等世界瞩目的国家级展会,为全球厂商搭建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为动荡世界中的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吸引外资方面,尽管美国对华脱钩政策对我国吸引外资造成一定困难,然而2023年1-10月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士、荷兰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0.3%、94.6%、90%、66.1%、33%,这表明全球主要经济体仍然对中国经济发展持积极态度。
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底气”所在。未来,一方面,中国将运用系统性的制度框架,推动共同富裕,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让改革发展的红利更深入地惠及中低收入人群,进一步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中国将在民生领域投入更多的力量,加强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包容性增长。另一方面,中国还要进一步鼓励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新质生产力”,强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就是要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发展颠覆性前沿技术驱动的“新质生产力”,为中国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这样,一方面通过包容性增长实现对整个社会(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稳定和发展的托底性支撑,实现中国的均衡型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型增长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以促进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并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王曙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兼任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农村金融协会副会长、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现代经济史分会常务理事等。近年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发展战略与当代中国经济史、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与扶贫、企业理论和国有企业改革。已出版经济学著作《维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论》《文化中国》《中国经济》《中国扶贫》《中国论衡》《中国农村》《产权、治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制度、技术与国有企业改革》《金融减贫》《金融伦理学》《农村金融学》《普惠金融》等三十余部,并出版《论语心归》《老子心诠》《周易心解》《孟子心证》等哲学史著作及散文集《燕园拾尘》、《燕园困学》《燕园读人》《燕园论艺》等。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