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两会”笔谈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
    《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
    《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
    信用研究
    “一带一路”研究
    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
  • 科研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中国百家经济学重要期刊主编论坛
    “纪念改革开放40年”论坛
    工作坊
    学术午餐会
  • 财经时评
    北大保险评论
    北大国际经济评论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经济科学
  • 金融工程实验室
北大保险评论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两会”笔谈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
    《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
    《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
    信用研究
    “一带一路”研究
    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
  • 科研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中国百家经济学重要期刊主编论坛
    “纪念改革开放40年”论坛
    工作坊
    学术午餐会
  • 财经时评
    北大保险评论
    北大国际经济评论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经济科学
  • 金融工程实验室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财经时评» 北大保险评论

丁宇刚:浅议涉农保险的“提质”功效

发布时间:2020-02-14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愈加强烈。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我国现有农产品的质量还远远达不到人们的要求。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而涉农保险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本文试图从保险内在机制的角度,来分析探讨如何发挥涉农保险的“提质”功效,以更好地提升农产品的质量。

  一、通过费率机制来发挥涉农保险的“提质”功效

  调整商品的价格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涉农保险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可以通过调整其费率来影响投保人(农业生产者)的行为,通过涉农保险的“价格机制”来发挥其“提质”功效,促使农业生产者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

  涉农保险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保险,它包含很多不同的险种。在诸多险种中,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产品质量险和环境污染责任险等,均可以通过实施差别保费补贴或者费率奖惩机制,来实现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作用。

  首先,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来说,可以对生产绿色、有机农作物等高质量农产品的农业生产者进行额外保费补贴。目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依然集中在大宗农产品,保费补贴的差异化依然较小。未来,政策性农业保险应该更重视对绿色、有机农作物等高质量农产品的额外保费补贴,这将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激励其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

  其次,可以创新开展农产品质量险,并实施费率奖惩机制。农业生产者购买农产品质量险后,因农产品质量问题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权利人(消费者)可向被保险人(农业生产者)提出损害赔偿请求,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予以赔偿。政府可以鼓励农户购买农产品质量险;而对于农业企业来说,政府可以强制其购买农产品质量险。这里的关键是实施费率奖惩机制:对上一年度农产品质量不达标的农业生产者,降低对其的保费补贴比例或者收取更高的保费,促使农业生产者更加关心农产品的质量,从而有效解决农产品的质量问题。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险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需要加强对该险种的重视,合理利用费率奖惩机制,以发挥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作用。

  再次,还可以配套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农业产业化推动下,农业种植和牲畜养殖由散户种养为主逐渐转变为专业农业合作社或企业来进行经营管理。在没有其它约束的条件下,这种以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往往更加重视农产品的成活率和“卖相”,这必然会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从而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和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通过费率奖惩机制,促使农业生产者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够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这样就可以减少化肥、农药以及激素等的使用,帮助解决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

  二、通过参与质量风险管理来发挥涉农保险的“提质”功效

  农产品质量风险是指,由农产品质量不达标而导致的损失的不确定性。农产品质量风险管理是用来识别、评估和控制质量风险的一个系统程序。保险公司在与农业生产者签订保险合同后,由于其利害关系的存在,保险公司会积极参与并指导农业生产者进行质量风险管理,这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的:

  第一,保险公司可以在承保时以及在合同期内,进行有关农产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宣传,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质量和风险意识。农业生产者的质量和风险意识薄弱是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关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宣传可以让农业生产者认识到农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以及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农业生产者质量意识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的概率。

  第二,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自身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性,指导农业生产者进行农产品质量风险管理。农产品的质量风险存在于生产、收获、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非常复杂,这使得质量风险管理也非常困难。对于大部分普通农业生产者来说,他们不具备相应的质量风险管理的能力。而相比之下,保险公司具有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因此,保险公司可以监督和指导农业生产者进行农产品质量风险管理,避免因农业生产者自身的过失行为而导致的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从而降低了农产品质量风险。

  总的来说,通过费率机制和质量风险管理,涉农保险可以有效发挥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涉农保险的“提质”功效还远未得到发挥,其主要原因是,这一问题还未引起从政府到企业和农户足够的重视。未来,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发挥涉农保险的“提质”功效,让涉农保险切实成为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推力之一。

  

  转载自《中国银行保险报》“北大保险评论”栏目第684期,2020年2月14日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