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两会”笔谈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
    《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
    《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
    信用研究
    “一带一路”研究
    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
  • 科研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中国百家经济学重要期刊主编论坛
    “纪念改革开放40年”论坛
    工作坊
    学术午餐会
  • 财经时评
    北大保险评论
    北大国际经济评论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经济科学
  • 金融工程实验室
北大保险评论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两会”笔谈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
    《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
    《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
    信用研究
    “一带一路”研究
    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
  • 科研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中国百家经济学重要期刊主编论坛
    “纪念改革开放40年”论坛
    工作坊
    学术午餐会
  • 财经时评
    北大保险评论
    北大国际经济评论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经济科学
  • 金融工程实验室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财经时评» 北大保险评论

姚奕:保险如何长效支持“三农”发展

发布时间:2022-02-25

  

  2022年2月22日,进入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件”)如期而至。今年的工作重点包括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在全面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来看,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也是整合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的关键一步。

 

  在全面脱贫攻坚阶段,保险发挥了其独特的功能。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制度化的风险保障工具,保险天然地与兜底灾害、防损减损联系在一起。而进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阶段,保险可以持续发挥财产保障、人身保障、融资增信多方面的功能,长效支持“三农”稳健发展。

 

  在财产保障方面,首要任务是发展多层次的农业保险。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主导险种,其涵盖的作物种类较少、保障层次较低。作为一种“保基本”的险种,难以满足不同类型农户的具体需求,以及乡村产业发展的多样性需要。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探索开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中央和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商业型险种和创新型农业保险需要积极跟上,在保障内容和保障程度方面为农业保障提供有力支撑。具体而言,两类形式的保险格外需要重点发展。一是承保价格波动、防止“谷贱伤农”的农业收入保险、价格保险。对于分散化经营的农民、农户而言,这一类保险产品格外具有吸引力,也是最重要的一层收入保障。二是承保自然灾害的农业天气指数保险。这一险种依托于某一个(组)固定天气指数的变化,可以有效降低保险公司在承保环节和理赔环节的查勘成本,在技术条件上简易可行,适用于大规模地承保大片农户,从而实现规模效应。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展特色农业是主要渠道之一。如果能够通过农业收入保险和天气指数保险承保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大部分风险,将有力助推农业经济的发展。商业型和创新型农险产品的灵活度更高,也有利于提高农险的有效保障程度。

 

  在人身保障方面,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推广普惠性的人身保险。在精准扶贫阶段,政策性的扶贫健康保险、意外保险发挥了兜底的重要作用。2021年,也有部分地区针对临贫、易贫人群推出防贫保险,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家庭纳入防贫预警监测,重点防止因病返贫。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致贫原因——家庭成员的重大健康风险不仅影响个人的劳动能力,带来巨大甚至是长期的财务负担,同时减少家人和照护者的生产能力和工作机会,可能使家庭陷入持续性的贫困。因此,涵盖健康保障和意外伤残身故保障的普惠性人身保险是应该考虑优先发展的险种。

 

  在融资增信方面,可以结合提高人身保障,进一步推动农民小额信贷保险的发展。农民小额信贷保险承保农民作为贷款人在贷款未清偿阶段遭遇意外或疾病,导致失去还款能力时的债务责任,保险赔款可以用于偿还贷款,减轻家庭的财务负担。农民在信贷过程中缺乏抵押物,小额信贷保险可以有效地降低贷款机构和贷款人的风险,实践中也易于实施,常常通过贷款机构代为销售和收取保费。从现有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验来看,针对低收入人群的小额信贷人身保险推广很快且运营较为稳健,是人身险中的优质险种。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小额信贷人身保险可以增加农村个体贷款人的授信资质,预防和化解可能的人身和财务风险。

 

  从提供保险服务方面,“三农”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承保对象。我国历经了“三农”保险、小额保险和扶贫保险三个阶段。国际上,一般将针对低收入人群的商业保险产品称之为小额保险(microinsurance),对其提供一定的产业扶持和较为宽松的监管政策。以2007年原保监会加入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与贫困人口服务小组联合成立的小额保险工作组为分水岭,我国开始探索以小额保险的形式撬动商业保险的力量共同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在这一阶段,原保监会于2008年6月出台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并在试点成熟的基础上,于2012年发布了《全面推广小额人身保险方案》。这一阶段主要调动保险公司进行各地试点,有针对性地开发普通定期寿险、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医疗保险和疾病保险等小额人身保险产品,保险金额限定在10万元以内。2015年以后,随着全面脱贫攻坚的时间线推进,针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险主要以政府缴费、商业公司承保的扶贫保险为主要形式,小额保险日渐减少。扶贫保险针对建档立卡户提供一揽子的财产和人身保障,在攻坚阶段有力有效地提供了兜底保障。

 

  随着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扶贫保险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虽然各地零星出台了防贫保险,用于防止返贫的兜底保障,但从整体布局而言,防贫保险只是阶段性的产物。笔者认为下一步针对农村地区完善保障,应大力发展普惠保险。它可以类似于普惠健康险,是单独的险种,也可以是针对农民开发的包含普惠型农业保险、人身保险和信贷保险的一揽子险种。

 

  借鉴小额保险在国际的发展经验,普惠型险种需要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充分调动起保险机构的积极性,高质量地长线开发中低收入人群市场。南美地区小额保险之所以能够蓬勃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因为覆盖人群对象的扩大化。当地发展了特色化的大众保险(mass insurance),覆盖了中等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从而实现了产品推广和财务上的成功。而我国近几年现象级的普惠健康保,也是通过政府背书宣传、商业公司大规模承保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人群而实现的多方共赢。普惠型农业保险在客观上具备和普惠健康保类似的多层次构建、商业机构运营的基础,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在监管方面,需要对普惠保险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吸引保险机构积极参与,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发展。

 

  转载自《中国银行保险报》“北大保险评论”栏目第761期,2022年2月25日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