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两会”笔谈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
    《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
    《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
    信用研究
    “一带一路”研究
    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
  • 科研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中国百家经济学重要期刊主编论坛
    “纪念改革开放40年”论坛
    工作坊
    学术午餐会
  • 财经时评
    北大保险评论
    北大国际经济评论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经济科学
  • 金融工程实验室
北大保险评论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两会”笔谈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
    《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
    《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
    信用研究
    “一带一路”研究
    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
  • 科研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中国百家经济学重要期刊主编论坛
    “纪念改革开放40年”论坛
    工作坊
    学术午餐会
  • 财经时评
    北大保险评论
    北大国际经济评论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经济科学
  • 金融工程实验室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财经时评» 北大保险评论

北大经院学者 | 陈凯: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

发布时间:2022-08-19

  7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分享了2022年上半年人社部工作的进展情况。其中,在报告中指出“出台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并“会同相关部门指定配套政策,确定个人养老金制度试行城市”。这是继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首次公布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进展。作为当前热门话题之一,个人养老金制度涉及居民未来养老收入的切身利益,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当前个人养老金研究配套政策和选择试点城市的阶段,个人认为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值得我们思考。

  

  注重顶层制度设计

  

  自2008年以来,我国一直在努力尝试各种第三支柱的解决方案,从之前的变额年金和反向住房抵押贷款试点到2018年推出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最终的收效并不尽如人意。以最近推出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为例,从税收制度来看,两者均有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有一定激励。从收益水平来看,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由6家头部的寿险机构参与试点,在2021年投资收益相当不错。稳健型账户和进取型账户的结算利率分别超过了4%和5%,对比保险公司经营的其他产品,收益表现非常不错。但根据银保监会披露信息,截至2021年10月,试点三地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累计实现保费约6亿元;截至2022年1月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保费4亿元,两者总保费仍然未形成规模。

  

  个人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顶层制度设计不完备,不同试点政策单打独斗,缺乏协同效应,还难以激励这个潜在的市场。在未来个人养老金的顶层设计上,一方面要强调税收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增加配套政策,提高个人养老金的地位。虽然国际通用的第三支柱养老金制度都是从税收激励着手,但从我国目前试点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来看,税收激励收效甚微,这和我国收入特点以及税收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方面可以和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相结合,将个人养老金缴费纳入到整体税收体系中,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核算,加大税收激励的效果,吸引中高收入人群。同时也不能单纯依赖税收激励,需要配套其他相关政策来激励个人为养老进行储蓄。从储蓄率来看,我国居民的短期储蓄意愿和风险防范意识都是比较强的,但对长期养老投资的意识和信任度尚有所不足。此次个人养老金将会采用账户制,可以利用银行、理财子公司等销售渠道加大宣传,加强居民对养老理财的重视程度。在产品选择上,利用生命周期基金或养老目标基金等产品,丰富居民的养老选择,采用短期产品和长期产品结合的方式,让更多人有参与感,从而扩大覆盖规模。

  

  提高个人养老金吸引力

  

  我们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个人养老金是一个整体的制度,其关键核心是个人养老账户下的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这与传统的银行、保险或是基金所销售的某个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国际经验来看,个人养老金制度想有良性的发展,需要从个人养老金账户内的资产投资服务入手。我们可以拿美国个人退休账户制度(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 IRA)来作为个人养老金的标杆和未来预期目标。那么以其为例,IRA是根据美国国会1974年通过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Employee Retirement Income Security Act,ERISA)设立,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鼓励投资,在之后的20年内不停地对制度进行调整才有了现在备受欢迎的个人退休账户制度。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学会(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美国退休资产的总价值已经达到了39.4万亿美元,其中IRA账户的资产价值为13.9万亿美元,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如此高的比例,与个人退休账户的税收激励制度、资产投资服务和实际收益水平都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在个人养老金顶层制度设计的配合下,执行层面要提高其投资服务和收益水平。与传统的金融产品不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不应当是某个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推出自己开发或者合作的某种产品而赚取佣金。作为“前端”的银行、理财子公司等销售网点,其主要任务首先是为个人养老金的参与者提供资产投资服务,然后在服务的基础上获得一定费用。这个服务可以包括提供投资产品的选择建议,构建生命周期投资策略等等。通过“前端”的销售和服务,让更多人接受个人养老金这一概念后,公募基金、保险公司和银行理财等部门再根据国家政策开发符合规定的金融产品,丰富“中端”的产品选择,并在控制风险波动的情况下,提高产品的长期回报水平,提高产品吸引力。再结合“后端”的顶层制度设计,才能让居民接受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配置,自愿主动地为长期退休规划进行配置选择。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进实施,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养老保险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与美国的个人退休账户制度一样,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也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未来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严格执行监管制度,以用户为出发点提高制度吸引力,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让个人养老金制度真正起到养老第三支柱的作用。

  

  ——原载《中国银行保险报》2022年8月19日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