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两会”笔谈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
    《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
    《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
    信用研究
    “一带一路”研究
    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
  • 科研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中国百家经济学重要期刊主编论坛
    “纪念改革开放40年”论坛
    工作坊
    学术午餐会
  • 财经时评
    北大保险评论
    北大国际经济评论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经济科学
  • 金融工程实验室
北大国际经济评论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两会”笔谈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
    《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
    《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
    信用研究
    “一带一路”研究
    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
  • 科研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中国百家经济学重要期刊主编论坛
    “纪念改革开放40年”论坛
    工作坊
    学术午餐会
  • 财经时评
    北大保险评论
    北大国际经济评论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经济科学
  • 金融工程实验室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财经时评» 北大国际经济评论

李权:“中国入世20年:为世界经济注入中国动能”

发布时间:2021-11-25

  摘要:在当今贸易摩擦频繁、经济局势紧张的全球环境下,多边贸易体系受到质疑与挑战。此时,获益者也应当成为捍卫者。这不仅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将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年来,中国不断扩大开放,交出了一张可观的成绩单。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7.4%,低于9.8%的入世承诺;中国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规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19万多件,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货物贸易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一位,服务贸易从世界第十一位上升到第二位,利用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从世界第二十六位上升到第一位。

  

  有专家预测,今年中国人均GDP就会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达到1.2万美元以上,这是继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又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

  

中国入世20年与改革开放新成就

  

  中国入世使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20年里,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深度融入多边贸易体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已变得举足轻重;同时,中国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减贫脱贫,给世界树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榜样。逐渐富强起来的中国,正逐渐体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做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维护者,大力推动WTO多边贸易体制改革,“中国力量”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WTO统计显示,2020年世界商品出口额达170696亿美元、进口额达173758亿美元,相比2003年分别增长了131.2%和128.7%。其中,2020年美国商品出口占全世界的8.4%,进口占13.9%,相比2003年,这一数值分别下降了1.4个百分点和3.3个百分点。再来看看中国,2020年中国商品出口占全世界的15.2%、进口占11.8%,相比入世初期的2003年,这一数值分别上升了9.2个百分点和6.4个百分点。

  

  从改革开放、开展双边贸易开始,中国逐渐走上国际化道路,融入全球市场,并且在区域合作中不断深入,逐步融入多边贸易的全球统一大市场。目前,中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强调的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这意味着我国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联通国内市场,实现经济更加强劲地可持续发展。

  

  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核心,就在于能否对标国际营商规则,打通国内外统一大市场的阻点和堵点,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引入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规则(如RCEP和CPTPP),来推动我国贸易和投资深度融入全球要素流动的一体化大市场,推动我国经贸高质量发展。这一新发展格局也充分彰显了我国坚定捍卫多边主义、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一贯立场。

  

  入世后中国市场化进程取得显著成效,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为我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这也是中小企业具有的“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

  

中国入世20年与后疫情时代全球贸易的转型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发展遭受到严峻冲击。WTO发布的《世界贸易统计评论2021》显示,2020年世界GDP增长下滑4.0%,世界商品出口下滑5.1%,进口下滑5.6%。其中,世界上最大的国别消费市场——美国商品出口下降10.3%,进口下滑3.9%,幅度较大,直接拖累了世界贸易的增长。然而,即使在疫情冲击下,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商品进口增长普遍明显下滑的形势下,中国2020年经贸发展“一枝独秀”,出口逆势增长2.4%,进口更是增长4.4%,给世界商品贸易复苏注入了强大动能。中国商品进出口保持逆境中增长态势,对处于增长乏力困境中的世界商品贸易的复苏增长变得越发重要,正如联合国贸发会议代理秘书长伊莎贝尔·杜兰特于10月21日受访时表示: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和多极化世界中的一个重要支柱,期待着中国为推动世界实现包容、可持续和有韧性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2021年10月4日,WTO公布了一份贸易统计和前瞻报告,报告认为,全球贸易有所反弹但地区差异仍较显著。2021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活动的复苏使全球商品贸易超过疫情前水平,WTO经济学家们因此调高了2021年和2022年全球贸易的预测值。当前,WTO预测2021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将增长10.8%(今年3月的预测为8%),2022年将会增长4.7%。随着全球商品贸易逐渐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增长将有所趋缓。供给侧问题(如半导体供应短缺、港口积压等)会对供应链以及特定领域的贸易产生制约,但对全球贸易总量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增长下行压力主要来自疫情本身。

  

  虽然总体来看,全球贸易反弹,但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发展中地区远远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WTO总干事伊维拉奥孔乔-伊韦阿拉表示,贸易是应对疫情的一个重要手段,全球贸易的强劲增长意味着贸易对于全球经济复苏的极端重要性。但是,各地区之间对于疫苗获取的不均衡性加剧了各地经济复苏的水平。这种不均衡性持续得越久,疫情变异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就越高,就越可能让我们迄今取得的成果付诸东流。随着第12次部长级会议临近召开,WTO成员应聚集起来,共同回应疫情问题,为加大疫苗生产、加速疫苗分配打牢基础。这对于全球经济的复苏来说至关重要。疫苗政策就是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

  

中国入世20年与WTO改革的中国方案

  

  入世20年来,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不断扩大开放,激活了中国发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应警惕WTO改革“开倒车”,要防止WTO改革高度政治化。作为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者,中国始终为WTO改革积极贡献“中国方案”,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继续沿着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轨道前行。中国在2018年11月发布了《中国关于世贸组织改革的立场文件》。2019年5月13日,中国向WTO正式提交了《中国关于世贸组织改革的建议文件》,阐述了WTO改革立场:维护非歧视、开放等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价值,为国际贸易创造稳定和可预见的竞争环境。保障发展中成员的发展利益,纠正世贸组织规则中的“发展赤字”,解决发展中成员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方面的困难,帮助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遵循协商一致的决策机制,在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普遍参与的基础上,共同确定改革的具体议题、工作时间表和最终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与多边贸易体制并驾齐驱的是区域经济贸易合作机制的发展。2020年11月15日签署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于2022年1月1日生效。RCEP以自贸区实行零关税自贸安排,代替了传统的普惠制零关税形式。与此同时,RCEP最重要的意义是稳定、巩固、加强该地区的区域价值链合作,其中最重要的规定是原产地规则,特别是其中的原产地累积规则,使得区域内国家为了获得零关税待遇而更加倾向于加强区域内价值链合作,把更多的生产环节布局在区域内。近期中国还明确提出申请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在积极参与“大自贸”的同时,中国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21个“小自贸区”和109个跨境电商进口服务试点,推动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发展格局。连续举行的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加快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嬗变,正日渐成为联通中国和世界,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交流平台,为WTO多边自由贸易注入鲜活的动力。

  

  入世20年,中国与其他各成员方同为WTO多边秩序的获益者。然而,在当今贸易摩擦频繁、经济局势紧张的全球环境下,多边贸易体系受到质疑与挑战。此时,获益者也应当成为捍卫者。这不仅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将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

  

  ——原载《第一财经日报•北大国际经济观察》

  2021年11月22日

  

  李权

  世界经济专业美国信息经济专业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党委委员,2009-2010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和北京大学联合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项目下赴美国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经济系任教。自1996年在学院任教以来,一直主要从事国际贸易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担任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国际贸易”等课程教学任务,主持国家“985”重点项目“国际贸易案例教学改革”,在《国际贸易》、《经济科学》等专业核心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树仁学院教师奖”(香港地区)、北京大学桐山奖教金(日本)、北京大学花旗银行奖教金(美国)、北京市精品教材奖、国家级规划教材奖等奖励。

  


  

  供稿: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系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