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4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1年第2期(总第168期)学术午餐会于学院101会议室举行。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党建伟副教授以“理解中国的创新:1985-2020”为题发表了学术演讲。午餐会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高明副教授主持。
党建伟首先指出,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长期化,中国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地位和成就逐步被研究者们所关注,而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的构建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对中国创新能力的理解需要放在全球对比的框架之中,而合理的创新测度指标是对比的基础。现有的学术文献和政策报告对创新能力的指标通常基于本国专利或是本国申请人在特定国家(主要为美国)的专利申请或授权数量。例如“十二五”“十三五”报告中均使用“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作为创新量化指标,而“十四五”规划中则强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体现出对专利质量的要求之外沿用了先前专利拥有量这一量化指标的统计方法和特征。随后,党建伟对基于第三方研究数据的我国创新能力指数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概述了国际组织对我国创新能力的评价。
党建伟讨论了专利作为创新测度的优势和局限。专利数量更靠近产出端,更能反映创新能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同时作为公开数据,有非常强的可获取性;但是,由于专利制度设计的复杂性导致很难正确采集需要的数据指标,同时对专利制度的误读极易导致对应指标的误读。之后,他对我国和世界其他先进国家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统计说明。
午餐会现场
完成了研究背景的介绍后,党建伟引入了“国民发明专利授予量”这一新衡量指标——基于一国机构和公民在全球的专利家族授权,构建以“国民专利授权总量”为核心的新的度量体系,并通过加权的方式使得国家间可比。以此实现首次对中国的专利发展进行系统分析,以理解中国的创新。研究发现,中国的国民专利授权数量远远领先其他国家;以引用加权表示的技术影响力也位居世界第一,以所覆盖市场的GDP加权的全球市场影响力则位居第四。中国的创新得益于自身广阔的市场,以往的统计高估了中国在全球的技术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也未能充分识别在各个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变动。同时,中国的创新中,相比于个人和科研机构,企业和大学占主导地位,分别占专利来源的61.1%和22.8%,而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专利来源的绝对主导地位,占比达74.9%。微观层面上,女性发明者的地位近年来也在稳步提升,占总发明者比例达美国女性发明者所占比率的两倍,而且更有可能成为团队领导,此外,研究机构和大学对女性发明者表现出了更友好的态度。
叶静怡、陈凯、高明等经济学院老师和同学与党建伟副教授就研究内容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午餐会在良好的氛围中结束。
供稿:经济学院学术午餐会
美编:初夏、冰冰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