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3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经济科学》编辑部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百家经济学重要期刊主编论坛”分论坛五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303会议室以云端对话方式举行。《世界经济文汇》常务副主编章元和《国际贸易问题》、《国际商务》常务副主编崔鑫生担任论坛召集人和主持人,北大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王跃生教授、副主任陈仪副教授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的议题是“经济学期刊如何推动中外学术交流”。
本场分论坛的参会嘉宾有:《国际经贸探索》主编陈伟光,Cogent Business & Management编辑罗航,《国际贸易》社长兼主编郭周明,《国际贸易问题》和《国际商务》常务副主编崔鑫生,《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毛日昇,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编辑协调人兼编辑办主任苏保忠,《财贸经济》编辑部主任王振霞,《世界经济研究》主编赵蓓文,《东北亚论坛》编辑部副主任许佳、《世界经济文汇》常务副主编章元。
陈伟光表示本届论坛对期刊人、办刊人而言有很大的启发与受益。期刊在引领学术前沿、学术思想、学术方法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指出,《国际经贸探索》要保持专业期刊的专业性和所在领域的特点,以国际贸易作为主要的研究领域。陈伟光提出,《国际经贸探索》期刊在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三个导向,一是问题导向,例如在贸易领域里WTO的多边机制的问题已经达成改革共识,但是改革的方向和取向不同,存在争议,在选题上把多边机制作为重要取材内容,但在实际应用中,受到被动式选取文章和主动约稿质量不佳的局限性,因此采取了质量导向。二是思想导向,现在方法日新月异,部分以方法为导向,陈伟光指出,最重要的是方法和所选模型是否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现实问题,在选稿、审稿过程中,最关注的是文章的思想性和理论的价值。三是国际贸易,以国际贸易作为最主要的基地,与贸易相关放入所需选材中。他提到,如果以引用为主要导向,会牺牲杂志的思想性和独特性,一个杂志要办出一个“魂”来,必须要下功夫。
罗航介绍,Cogent Business & Management期刊近年收到的投稿数量大幅度增长,其中包括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学者的投稿,学术期刊是稀缺资源,从世界各国的学术评价体系来说,期刊论文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发达国家投稿数量较为稳定,发展中国家投稿量大幅度增长,与这些国家的大学整体发展速度相匹配。他指出,一是在疫情背景下,很多国际会议从线下转到线上,对于发展中国家学者的参与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较好推动各国学术交流。二是中国学者在外文期刊上的投稿对于中国问题的关注度比较高,提出一些较好的观点,使用严谨方法和比较独特的数据,但从国际期刊办刊的出发点和目的来看,更看重研究问题在国际上的普适性,如果能够涉及到国际之间的、国家之间的比较,特别是对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发展阶段比较,更加有现实意义。三是中国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跨境电商等领域属于世界前列,能够给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起到启示作用。中文期刊和国际期刊之间的交流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于中国周边的“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对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能够对他们的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的建设与改革带来一些启示,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够起到文化的推广和经济学理论的推广,发挥更大的作用。
郭周明分享到,《国际贸易》更多关注政策理论研究,定位追求差异化,与其他国际贸易期刊互补,作为商务主管部门的刊物,注重特色,突出经济评论性特点,将理论跟实践、经贸政策、商务实践相结合,以打造国际贸易政策领域的方向标、研究人员的随身智囊为追求。他指出,一是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希望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多战略性的思路,作为政策性期刊,重要使命是资政建言,通过内刊形式实现相关研究多方面转化。二是要加强学术规范,提升学术品位和理论水平,现在刊物竞争激烈,学术品位、学术规范在期刊评价中有很大分值,该期刊前几年进行改版,通过严格的专家评审小组的形式对拟采用论文进行认定的意见和建议提供给作者。郭周明指出,做期刊坚持特色非常重要,在突出政策性,资政建言,发挥服务国家智库建设和经贸全局的作用时,重点兼顾学术的品位和理论的深度。
崔鑫生介绍,从办刊特色来说,《国际贸易问题》《国际商务》与其他期刊风格相似,但可能是由于作者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更多的注意方法问题,忽视了思想问题。他指出,第一,与其是引领学术问题,不如把刊物办成这个领域内学者发表学术观点的平台,采取国际和国内通行的办刊方式提供的程序化筛选。二是探讨方法和思想,比较看重发表文章的范围,但从研究领域来说都是交叉学科,栏目设置和作者投稿的文章不匹配,之后采用国际商务实行执行主编轮换制,探索栏目设置问题。三是当下很多头部期刊都转向经济综合门类,目前的困惑是做经济综合门类期刊还是继续专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领域。
毛日昇指出,期刊往综合性还是专业性方向发展是目前面临的普遍问题,单独局限学科不利于创新发展,很多学者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他们逐渐转向交叉学科,期刊也要跟上形势。《世界经济》不是政策性而是纯学术的杂志,在现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理论创新的背景下,强调规范性,研究方法要用透明化、主流化的方法,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不用过度复杂的模型来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植根中国具体的问题深入思考了解。同时要避免照搬国际期刊方法套用数据。毛日昇指出,现在的选题越来越多元化,将中国现实问题和世界经济问题结合起来,对政策界、学术界有好的启示。
苏保忠分享到,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作为中外联合办刊,在国际当中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对期刊整体影响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期刊的办刊宗旨很重要,要坚持自己的风格,筛选论文时定位清晰。自建刊以来,坚持召开中外结合的期刊年会,在疫情背景下,采取了以重庆线下以及国际线上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苏宝忠对中国期刊的发展持期待态度,他指出,有更多的期刊才能有更好的借鉴,才能共同提高办刊水平。同时,审稿时应该更加注重文章质量而不是作者,让更多的国内学生参与到学术研究中去,鼓励国际合作,这对期刊整体质量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王振霞介绍了《财贸经济》的中文刊和英文刊在国际化过程中进行的探索。她指出,目前期刊在国际交流方面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式上存在很大区别,国内、国外学术研究的阶段和学术研究的范式有较大区别。二是技术问题阻碍了期刊在国际影响力的传播,编辑部缺乏明显的界限,中国人办的英文刊受众群体没有找准,海外回国作者投稿文章与期刊关注的选题重点、写作风格和谋篇布局有巨大的不同,要鼓励年轻学者去做国际化的投稿,把有志于编研结合的年轻人吸引到编辑部工作,只有这样这一层面的问题才会有所缓解。从研究范式和整个的期刊办刊思路上,要接受国内外的差异会长期存在。
赵蓓文表示《世界经济研究》在世界经济相关的领域也是分设栏目,一是该期刊现在更多地从中国视角看问题,不完全关注时政性,也会关注有思想性、理论性的文章。通过组稿、专题、论坛征文的形式,约稿和投稿相结合来选择文章进入期刊。二是杂志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和世经所发展是同步发展、共同发展的关系,也适合学科的定位,有硕士、博士,硕士后流动站点,通过这样的方式拓宽稿源。三是通过约稿和投稿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复审或者是会议评审的制度对一些稿源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使它更为完善、更贴近办刊的主题和宗旨。四是栏目问题同样是困惑,未来将参考其它期刊不设栏目以后的反响和效果来借鉴学习和共同发展。五是学者的方向和整个研究的体系是保持一致的,研究视点和领域在不断地拓宽,学者关心的热点和自己研究的领域会跟着刊物要求不断拓展和转移。
许佳分享到,《东北亚论坛》是综合研究东北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区域合作、国际关系的权威期刊,是受国家社科资金资助的期刊,是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名栏,也是CSI的来源期刊。作为援助国际关系的期刊,办刊一定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政治正确。东北亚论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政治家办刊的办刊原则。努力办好东北亚政治与外交这个品牌栏目,推动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创新研究,坚持突出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办刊理念,重点刊发阐释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构建“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协定,组织刊发一系列高水平的文章,为我国各界深入了解RCEP的影响和利用好RCEP带来的机遇提供了有利的参考。同时,该期刊积极研究阐释党的重大理论思想,重点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专栏,深入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道路,刊发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文章。许佳指出,在刊发政策性的文章之外期刊也积极刊发理论性研究文章,但是审稿中发现很多国内学者在论文的论述中偏好使用西方的理论研究工具,文章缺少思想性。
章元介绍了《世界经济文汇》期刊的基本情况,杂志的宗旨是“追踪理论前沿、关注中国经济”,主要关注中国经济,世界经济领域内杂志的共同追求是“让中国了解世界经济,让世界了解中国经济”。他提出了目前办刊面临的几大问题和想法,一是破五唯背景下,学科评价体系重新建立,对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也要建立。二是对于规范化有一些误解或者不好的倾向,主要避免将简单问题复杂化,避免炫技术、秀技术和模型的复杂度。三是期刊不设置专栏,采取策划专题加约稿的形式,围绕热点不定期设立专题。四是支持举办和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加强交流,促进学习。
王跃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发表了看法,一是刊物的极端重要性,学术期刊对学科的发展、学术的发展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刊物要引领学术,要把握影响学术的发展方向,展现出态度。二是刊物本身走专业化还是综合化,没有一个标准正确的答案,但要体现刊物的特点和风格,推动学科发展。三是世界经济学科,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学科研究方法多样性的问题,近年来发表过多的实证文章,或是跟随国际上的研究潮流,学术期刊要引领他们的研究方向,刊物要有思想积淀,提升学术水平。四是中外交流问题,期刊的国际影响较弱,过去主要是国际影响国内,目前国内要提升刊物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提高国际影响力。五是中外交流中形式和内容的交流,过去形式、方法学习地较好,但内容还不够,要提出中国特色的问题,在内容上要有自己的看法,中体西用。
陈仪指出,一是在国内大部分高校的环境中,因为外在制度性的约束,中英文期刊存在差异,在发表中文期刊积极性上有负面影响,我们学院探索试点改革,提高部分中文期刊的权重,对中文期刊进行分类。二是中文期刊的研究范式、写作形式上与外文期刊存在差异,国内期刊较为看重范式方法的一致性,会引导学者发实证性文章。个别中文期刊比较强调政策建议,缺乏实质性建议。使用西方成熟的研究框架效率较高,更方便与西方学者交流,用中国的数据可以讲好中国故事,随着对中国问题研究的深入,大家可以研究出属于自己的范式框架,进而改观现状。三是在发表国内难度较高的期刊时,存在不可观测的因素,审稿意见质量参差不齐,整体而言,外文期刊反馈的审稿意见更加有效。
会议最后,与会人员围绕经济学期刊如何推动中外学术交流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办“第二届中国百家经济学重要期刊主编论坛”表示感谢,论坛圆满结束。
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供稿人:刘同波
美编:单祎琳、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