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专题报道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党史学习教育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党史学习教育

北大经院学者 | 张辉:建党百年峥嵘路,再续高质量发展新华章

发布时间:2021-07-02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一百年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铭记初心与使命,肩负着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托,创造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现代化之于中国而言,是洗刷百年耻辱、重回世界之巅的必由之路,更是集合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等多重转型为一体的艰巨挑战。而工业化之于现代化而言,作为其生产基础,是最为关键且最难突破的一环。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各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综合研判下,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鉴古知今,总结这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国工业化的政策和思想,将有助于在下一个百年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梦想。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积贫积弱,在历经多年战争的洗劫,以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根据麦迪森数据,1820—1952年间,中国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1/3降到了1/20,实际人均收入从世界平均水平降到了平均水平的1/4。1949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为46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仅为140亿元,我国主要工业品产量与历史最高产量相比直接腰斩,也不能生产汽车、拖拉机、飞机、坦克等复杂工业制成品。从工业占比的角度来看,1890年与1952年我国工业占比分别为8.1%和8.3%,工业发展陷于长期停滞状态。

  

  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经阶段。成立之初的新中国,面临严峻紧张的国际环境与落后脆弱的经济条件,为了尽快完成物质资料初始积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工业化发展策略。在1949—1952年三年经济快速恢复期后,我国制订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以重工业为主线的工业化战略。经过近三十年的奋斗,我国的工业化取得了长足发展,1952年至197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由679亿元增长至3624.1亿元,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由51∶20.9∶28.2变化为28.2∶47.9∶23.9,工农业总产值中农轻重比重由58.5∶26.7∶14.8调整为27.8∶31.1∶41.1,主要工业品产量成几十倍甚至数百倍快速增长。如今回顾这一阶段的工业化策略,重工业优先发展下一系列配套的制度设计,虽然存在轻重工业失调的弊端,但其对于我国初步形成完备的工业体系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战后恢复后,工业化加速发展,麦迪森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上升到33.5%,彻底扭转了1890年以来六十多年工业水平始终徘徊在8%左右的根本局面,拉开了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下,凝聚力量,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最终实现了新中国完备工业体系的构建,从而也奠定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奇迹”的根基。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全球第一工业大国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重大转变,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富起来的宏伟目标,党中央启动了从计划到市场、农业到工业、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传统技术到现代技术以及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等的多重经济转型。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首要性的理论,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无疑是推动这一阶段中国经济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

  

  具体到这一阶段工业化加速历程,1980—1983年的农村联产承包制改革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奠定了工业企业发展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供给基础。这一阶段,也是轻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农业生产率的快速提升为轻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极大解决了之前轻重工业失衡的问题。此后,随着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我国抓住1992—1996年超高速发展机遇(连续五年每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以上),实现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中低收入标准,为1998年之后工业化加速发展完成了起飞前准备;2001年加入WTO,我国积极拥抱全球化生产体系,抓住了2003—2007年第二个超高速发展机遇,实现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发展中经济体水平,为2010年经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对1987—2012年各行业投入产出表的分解发现,1998年之后的经济超常规增长,其核心源自于第二产业的驱动。以重化工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体系不仅推动着自身的发展,其影响效应也同时扩散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奇迹的诞生。总之,这一阶段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实现了我国两轮保持5年及以上,每年增速超10%的经济腾飞,助力我国成功完成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农业国到国内生产总值世界第二、制造业增加值世界第一、货物贸易总量世界第一的新兴工业大国的完美转身。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新变化,2020年,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核心是要以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解决我国制造业现代化水平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掣肘,推动我国制造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提升。

  

  从国内市场的潜力来看,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1万亿元人民币,按平均汇率计算已达到美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5.67%。2020年中国GDP突破100万亿元,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正在与日俱增。我们正逐渐开始解决前一阶段下,国内生产与国内消费相脱节的问题。诸多研究已经发现,国内市场是帮助一国实现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的关键。中国的巨大内需市场已经有能力且有必要为下一步国内产业链的创新升级提供根本支撑和动力。因此,在新时代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抓住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通过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把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以强大生产能力支撑国内巨大市场需求,以国内巨大市场体量反哺生产转型升级,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增强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为我国全面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创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本文即将发表于《经济科学》

  2021年第4期建党百年笔谈专栏

  

  

 

  张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文化旅游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商务部全球价值链专家。政治经济学专业,独立著作六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与《中国工业经济》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八十多篇;主持国家社科重大和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等纵向课题十多项。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合著)和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等诸多奖项。

  

  

  供稿:《经济科学》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