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专题报道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2021两会笔谈
  • 党史学习教育
  • 百家系列论坛
    院长论坛
    主编论坛
  • 海外论坛
    北美论坛
    欧洲论坛
    东南亚论坛
  • 工作坊
  • 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 国际顶刊主编讲坛
  • 两会笔谈
    2025两会笔谈
    2024两会笔谈
    2023两会笔谈
    2022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2019两会笔谈
    2018两会笔谈
    2017两会笔谈
    2016两会笔谈
    2015两会笔谈
    2014两会笔谈
  • 总理考察
  • 主题教育
  • 社会捐赠
  • 国富公益书院
  • 国际会议
  • 招生工作
  • 年度十大新闻
  • 院庆专题
    百年院庆
    105周年院庆
  • 北大赛瑟论坛
    第十六届
    第十八届
    第十九届
    第二十一届
  • 纪念吴树青先生
  • 纪念萧灼基先生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两会笔谈» 2021两会笔谈

北大经院两会笔谈 | 张辉: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建设

发布时间:2021-03-19

  党的十九届五中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和关键,也能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其他有机组成部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建设。五中全会这一战略部署,为“十四五”时期推动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为引领,推动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规模优势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坚实基础。工业是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没有坚实完整的工业体系作保障,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便是“纸上谈兵”。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当前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31.31万亿元,占全球份额接近30%,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而且,在世界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如此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工业体系使我国有能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现经济转型。

  

  补足技术短板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环节。虽然我国拥有门类最为齐全和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但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技术创新必将也必须成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根本立足点。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模仿创新效应被学界公认,可惜的是诸如光刻机、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并不会因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关系而自发溢出。因此,立足技术创新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关键在于强化国家自主创新和基础性创新能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共计23次提及“科技”两字,比去年多提14次,同时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从创新扶持力度到创新环境维护,足见中央政府在未来对科技创新的渴求与决心。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前提基础是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既注重发挥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也要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体系现代化,是“十四五”时期乃至到2035年一以贯之持续奋斗努力的宏伟目标,是国家蓝图、民族复兴和人民意志的有效结合,这就要求必须把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形成,一方面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释放不同主体参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动能和空间;另一方面要完善宏观经济治,形成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要义是提升经济布局的空间效率,释放经济增长的空间动能。近年来,国内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发生深刻变化,都市圈城市群等新型集聚空间载体蓬勃发展,成为人才、技术、知识等“流空间”的核心枢纽,同时一大批城市出现人口与产业的“萎缩”,昭示着我国的产业空间布局还有极大地提升空间。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现代城乡区域体系形成,就是要立足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通过产业与要素的有序流动,形成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区域城乡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是提升产业体系的“绿色化”水平,降低产业发展的资源能源消耗水平。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为中国下一阶段的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戴上了“紧箍咒”,订立了时间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迫在眉睫。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形成,一方面要注重“存量更新”, 加快传统产业朝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的升级改造;另一方面要加快“增量培育”, 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使命任务是畅通经济外内循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建设新发展格局塑造发展新优势。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实现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导致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和安全性备受考验。因此,形成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塑造发展新优势,对于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就是要依托强大国内大市场,破除阻碍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国民经济各环节通畅的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形成,则要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最终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供给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收入分配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直接体现,一切发展能否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是检验发展性质和成色的“试金石”。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形成,一方面要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依托新技术创造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场景,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而破解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能够有效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各部分的一体推进、一体建设,从而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

  

  

  张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文化旅游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商务部全球价值链专家。政治经济学专业,独立著作六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与《中国工业经济》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八十多篇;主持国家社科重大和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等纵向课题十多项。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合著)和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等诸多奖项。

  

  

  供稿单位:经济学院科研办公室

  供稿人:张辉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