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第八届博士生论坛在经济学院305会议室举办。“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共有6位博士生在本次论坛中作学术报告。本文梳理了他们的主要观点(下篇),与读者分享。
2021级博士生赵冠男(合作者:章政):气温变化、低碳转型与企业劳动工资的适应性研究(上篇)——气温变化对劳动工资的影响分析
本文基于2000—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极端气温下企业适应性行为对劳动工资的影响,发现高温显著降低了公司总工资支出和员工规模,但提高了职工人均工资水平。具体来说,相较于18-21℃这一基准温度区间,额外增加一天36℃以上的气温,总工资显著下降0.13%,人均工资增加0.1%,员工数量减少0.24%。机制分析表明,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实现:一是产出效应,即高温导致企业生产率下降;二是要素替代效应,即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来应对气候风险。异质性分析显示,高温对国有企业、中小规模企业以及高竞争行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基于HadGEM2-ES 模型的高碳排放情景(RCP-8.5)预测显示:到2041—2060年,气温变化将使企业总工资降低21.63%,人均工资上升13.47%,员工数量减少29.3%;到2081—2100年,总工资将降低60.01%,人均工资上升37.35%,员工数量减少81.2%。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通过影响企业用工和工资分配,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政府需要合理地采用适应性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在逐渐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提高生产效率。当前,中国企业更多地采用薪酬补偿的方式应对高温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气温变化对企业生产率带来的不利影响。虽然高温补贴能够提高员工个人的收入,但其可能导致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进而引发裁员或减少招聘。同时,本文存在一定的局限,受限制于企业为普通职工支付的医疗保险支出、高温补贴等具体数据不可获取,本文只能考察高温变化对劳动工资总量的影响,无法研究高温变化对劳动工资结构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文的研究只是初期探索,未来可进一步打开气候变化对企业劳动工资结构影响的“黑箱”,更为深入地厘清气候变化的影响。
评审老师肯定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此外,评审老师们建议进一步优化异质性分析加强文章的机制逻辑。
2021级博士生孔祥瑜(独立作者):非常规能源技术引用的环境影响——基于网络视角
作为现代文明演进的核心引擎,能源系统不仅支撑着全球经济体系的持续扩张,更在协调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中扮演着枢纽角色。20世纪中叶起,化石能源的消费规模呈指数级增长,一方面加剧能源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环境气候问题。对此,替代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世界各国在能源领域的核心目标之一,非常规能源技术创新由此迎来了热潮。相比于已有研究,本文关注非常规能源的技术网络,并对非常规能源的发展现状展开讨论,同时探究非常规能源技术专利的影响力如何影响环境,能够部分弥补能源技术扩散的区域外部性研究的不足。
文章研究发现,本土非常规能源技术专利的扩散对行业隐含能源强度呈现显著抑制作用。这源于技术外溢形成的能效提升网络。但与之形成悖论的是,该技术创新同时导致行业完全碳排放强度上升,这印证了“杰文斯悖论”的存在,即能效提升诱发的能源回弹效应,反而强化了行业对化石能源的消费。与本土专利不同,引用国外非常规能源技术专利时,这些专利的普及性对行业隐含能源强度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行业完全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现阶段,引用国外非常规能源技术专利不一定改善本国行业面临的环境问题。非常规能源技术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非常规油气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研究发现,本国的清洁能源技术专利的影响程度增加,会对行业隐含能源强度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但没有显著影响行业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外非清洁能源技术专利的引进虽然同样降低了行业隐含能源强度,却显著提升了完全碳排放强度。这种差异说明技术类型和技术引用来源在环境效应中的关键性差异特征,特别是在涉及非常规能源技术转移时,必须建立包含能源效率与碳排放系数的双重评估体系,实施综合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国际制度性合作框架能有效缓解跨境非常规能源技术转移对行业完全碳排放强度的负面效应。一定程度上,为通过国际合作实现技术升级与环境治理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关键路径。
在评审环节,张志祥老师研究时需说明专利引用的影响存在滞后性。谢伦裕老师提议在回归时控制常规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讲明解释变量的含义和代理的具体内容,并进一步分析被解释变量受影响的机制。张明昂老师表示技术引用这一主观评价对创新客观质量的代理为什么影响环境需要明确。刘政文老师指出故事的因果性在实证模型中应进一步完善设置。梁远宁老师表示需要考虑行业自身的创新对行业环境维度的影响没有控制,应进一步加强演讲的清晰度。
2021级博士生王志强(合作者:龙显灵):From Heat to High-Tech: How Innovation Responds to Climate Change
本文探讨了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应对气候变化。本文指出,面临气候变化的企业并不总是进行创新的企业。相反,创新一方面是为了减轻企业自身与气候相关的损失(内部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向其他企业提供与气候相关的技术(外部需求)。为了反映这一点,本文衡量了气候变化对专利的影响,而不是传统的当地气温对当地企业的影响。文章根据产品需求的地理位置测度产品的高温暴露。特定产品的热暴露计算为城市级热暴露的加权平均值,其中权重为各城市对该产品的需求比例。本文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来分析产品描述中的相似之处,从而在产品及其相应专利之间建立联系。通过这种方法,本文将特定产品的热暴露映射到特定专利的热暴露。从而,本文得以估计高温暴露引致的需求冲击对于气候相关专利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暴露带来的需求冲击增加了气候专利的申请。在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专利增长了8.62%,减缓气候变化的专利增长了10.68%。而且,不仅是与专利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产品有此效应,其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遭受的冲击也会促进气候专利研发活动。本文发现,受影响最大的是与人类需求最为相关的技术,那些气候意识更强的地区的需求冲击会带来更强烈的创新应对,私人部门比公共部门有更强激励进行创新活动。本文发现,由于公众意识的提高、需求的变化和监管压力,新技术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回应。本文对研究气候变化的影响、企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以及定向技术创新三支文献有所贡献。
评审老师详细了解了本文在专利与产品间匹配的工作,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新颖之处:将研究气温冲击的视角从研究本地气温冲击对本文产出结果的影响转移到研究高温引致的需求冲击对更大地理范围内的产出结果的影响。评审老师们建议,应在理论模型中加入更贴合实际情况的设定以使得理论模型与实证部分结合更紧密,在回归中可以考虑同时加入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以比较两类影响。
供稿单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
供稿人:赵冠男、孔祥瑜、王志强
整理人:胡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