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瑜敏(03-07年在经院发展系读本科,07-09年在经院发展系跟着张博老师读硕士,09-10年在我们学院的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了一年,10-16年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读经济学博士,期间在美国国家新能源实验室做了一个暑假的研究,2016年秋季开始在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任教):
我的研究领域是实证产业组织,主要是用实证方法,尤其是结构模型来研究企业以及消费者的行为,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认为是一个比较难的研究方向。
在北大经院学习了多年,我印象深刻的老师和课程数不胜数。我们系比较新,比较小,所以跟老师们的接触交流是很多的。那时候我的导师是刘民权老师和张博老师。从大三开始跟着刘民权老师做研究,写论文,做项目,参加会议,真的很快就了解了学术生活大概是什么样子。刘民权老师工作勤奋,逻辑严密,对社会问题的关切,都对我影响很大。张博老师对学术的纯粹以及深度的追求,也影响了我们很多同学对学术的口味。张鹏飞老师给我们开过《不完全合约》的研究生课程,那时候自己不怎么读论文,听不懂,但那些确实是很重要的问题,很重要的成果。
黄龙(2004级经济学院本科生):
当时选择环发专业的主要考虑包括:1、环发系老师学识渊博,视野宽广,有较为新颖的观点和独立的见解,在学长中的口碑优良,自己接触下来也倍感老师们亲切友善,有良师益友的风范。2、我老家在小县城郊区工业区旁边,目睹了工业区建立到扩张的过程,也见证了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过程。北京的沙尘暴、尾气、燃煤、水质以及各地爆发的环境事件和发展困境让我印象深刻。我一方面觉得这些经历和见闻让我很自然地对环境、资源和产业经济学感兴趣,另一方面我也觉得不管是学术还是就业,国内会越来越急需产业经济学人才。我觉得环发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适合我,也更有前景。
在环发系就读的两年完全符合我当时的考虑,除此之外,作为小班授课模式,环发系的课程更加生动、有趣,老师的指导更细致、深入。环发系是个非常温馨的小家,老师、学长和我们班同学除课堂互动外,在研究中心、在运动场、在校外,也经常组织一些团队活动,在寓教于乐中收获了知识、技能、品性和情义。
罗钰(2005级经济学院本科生,2009年春毕业于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之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于2016年春获得博士学位后,目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中国研究中心博士后一职):
回想当年的环经系就像一个温暖的小家庭,师生和同学之间都非常熟悉。也是因为这个专业对于国际上现在很关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视角,对我的出国申请有一定帮助。希望学弟学妹们尽情汲取知识,不断完善自我,珍惜宝贵美好的大学时光!
石琳(女)(2005年经济学院本科生,2009年本科毕业后,赴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并于11年毕业回国进入中海石油气电集团工作,现就职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国际合作部):
无论离开多久,在燕园的时光总是历历在目。特别是大二尾声进入发展系的小家庭之后,老师们无私教导、事必躬亲,师兄师姐们仗义相助,关心我们发展,帮助我们成长,每每想起,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恩与温暖。
渐行渐远,回头看曾走过的岔口,更能体会北大资源之丰富的可贵,亦愈发庆幸自己曾经做出的正确的选择。希望师弟师妹们不辜负好时光,更不辜负每一次宝贵的机遇,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
张菁儒(2007级本科生,本科毕业之后先到Crescendo公司(美国一家FA)做国内企业的跨境融资和上市,现在“君紫资本”做股权投资和产业组织):
我认为产业系的设置是在全国领先的,真正顺应了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现在国内需要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这无疑是需要大量产业人才的,而国内目前没有有效机制能够保证输送这方面人才。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产业系甚至是整个北大肩负了时代使命。我2011年毕业后,从美国的财务顾问到财富管理投资、再到现今的股权投资,深知现在的投资尤其是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都在结合产业做。经过资本寒冬后,脱离产业思维和产业逻辑的资本运作会很难。希望学弟学妹们,进入产业系学习后,都能够努力认真,所有过往的经历都会成就现在的自己,选择是重要的,但同时也是没有对错的,选择之后更重要的是无悔坚持。
贾雪(经济学院2007级本科生,本科毕业之后,保研本系读研,于2013年研究生毕业,进入媒体行业,成为一名记者,之后加入人民日报,从事新媒体工作):
在发展系就读的日子非常令人难忘。发展系是一个学术的圣地,老师们学术实力雄厚,研究范围广阔,经济、环境、农业、产业等领域都有涉猎。发展系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作为一个小集体,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活,老师们对学生都十分关爱,同学之间一起上课、一起讨论、一起出游,情谊深厚。发展系是一个广阔的平台,除了经济学的背景,大家还可以获得其他的产业背景,同学们的择业面非常宽广,很多同学从事金融、环境、房地产、NGO、政府部门等各行各业。
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在学校的时光,学好玩好,有一个精彩的大学生活。最重要的是,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在喜欢的地方,做喜欢的事,过喜欢的生活,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是别人眼中的成功人生。
王悦(2008-2012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发展经济学系,2012-2014 康奈尔大学MPA,2014-今康奈尔大学经济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development economics, labor economics, applied micro.):
毕业至今四年,非常怀念在发展系学习生活的日子。最爱的,是发展系独具特色的三点:跨领域的学习机会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多元化的校友氛围使得我们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亲密而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我们能够得到深入而具体的指导。
在发展系,跨领域的学习机会包括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也包括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理解。前者,例如我们可以在动态优化、经济增长理论这样的课上掌握理论和数理分析的方法,也可以在农业经济学、人口健康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这样的课上了解中国最现实的问题。后者,例如对于环境问题,我们既可以从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的传统经济学框架下分析,也可以从生态经济学这样有别于传统的系统视角思考,更可以从法律与规制的政策角度探讨。可以说,发展系课程的跨领域性,老师们研究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立体、联系地看问题的训练。
多元化的校友氛围,体现在就业去向和职业理想的多样性上。我的同学们,毕业后有的进入金融、咨询等“经典”行业工作,有的加入到国际组织或NGO为环境和贫困奔走,有人进入政府部门,有人转行去学了法律,有人转行去做了IT相关的行业,也有人攻读博士,继续从事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这种多元化使得我们有机会了解到不同的行业、找到各种“同路人”,获得相互推荐的资源,也更勇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吴昕(经济学院2008级本科生):
2008年9月,我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当时的计划就是想要进入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也说不上为什么,可能是因为高中的时候接受了很多生态环境教育,对于地球和人类社会的现状有着自己的认识与担忧。
2010年分系的时候,听了几个系的介绍,觉得还是环发系的课听起来最有趣,环境经济学啦,资源经济学啦,农业经济学啦,生态经济学啦,每一个听起来都让我很兴奋。于是没有太犹豫,就报了环发系。
在环发系的两年里,开始意识到经济学的原理和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很多人类社会看似复杂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资源短缺/过度开发问题,也开始接触到别的一些学科的知识,比如生态学的一系列的理论,现在还记得要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能量和物质,当时就觉得很有趣。
在环发系的时候跟老师做了一些项目,慢慢意识到原来做学术是这个样子的,要大量地阅读文献,才能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略略窥得一些入门的基础,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小问题,原来找到一个问题开始,反而是整个过程中最艰难的环节。
由于对发展经济学的兴趣,我在从北大毕业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时候,仍然选择了发展经济学这门课程,接着读paper,接着分析模型,那时候其实用不上太多环境资源相关的知识,但是在北大学到如何科学快速地读Paper、如何分析理解模型、如何快速有效地从Google Scholar搜索想要看到的论文的技能却派上了大用场!那时候感觉老师们真真是授人以渔,让我这个吃鱼的学生天天都能钓上鱼来了。
于航(2009-201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现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博士生):
大二时进入发展经济学系是一个让我至今引以为幸的选择。发展系的培养方案给了我们丰富的选择机会和充足的自由发展空间,这里面没有陈腐的教条学科,而是让我们广泛地接触新领域、新方法。这对我们未来的升学或是就业助益良多。系里的老师对学生非常尽心,无论是资深的还是年轻的老师,都曾给过我们一对一的指导和建议,这在我的进入发展系之前,都是不曾想象的。一直非常怀念系里温馨向上的学习氛围,发展系的良师益友是我大学生活中的宝贵财富。
胡汪音(经济学院2010级本科生,之后进入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如今已被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录取,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下设六个系所,在两年经济学通识教育之后,我们可以选择进入某个系所,接受更为细化的教育,在某一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于是,我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双向选择进入资源、环境与发展经济学系(现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
我一直对这一方向充满兴趣,同时也十分看好其研究发展前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同时也面临严峻的考验。经济增长的需要与环境和资源限制的矛盾不断凸显,迫使我们不断改革,谋求发展。而如何改革才最适合现有国情?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能平衡短期和长期的利益?这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命题。而进入发展系之后,我更是体会到身在其中的乐趣。发展系的老师都很和善,对待学生十分耐心负责。因为发展系相对较小,每一届的学生都相对较少,因此能够得到系里老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而且,同学之间关系也很亲密,彼此之间交流很多,都是很要好的朋友。另外,发展系的氛围相对宽松,在完成了专业必修课程之后,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对于之后想要继续深造的同学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本科阶段主要还是以广泛学习知识为主,大多数同学并没有在某一领域深入研究的机会。而发展系宽松的氛围就可以使得同学们更多关注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向,在研究方面比别人很早涉入,为之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占领先机。
梁禹澄(2011级本科生,2015年本科毕业后直接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攻读经济学博士学院):
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的很多老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而且还经常深入真实的经济活动中进行实地调研。因此在课堂上我获得了不少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而且还深入田野、调研农村的经济组织形式。我在系里面遇到了带我走进学术大门的师兄,他毫无保留地把学术研究的心得和经验传授给我,并在学术生涯规划上给了我很多中肯的建议。除此之外,系里面并不繁重的课程设置给了我充分自幼支配的时间,让我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开展研究。
李也(15届发展系毕业,密歇根大学环境政策硕士项目就读中):
想当年发展系十几个人,大家一起上课,一起吃吃喝喝,感觉像一个小家庭一样,很独特,很温馨。 我们规模小但是内容却不少,产业集群、生态环境、农村发展都有涉及,可以接触到很多新鲜的问题,大三跟着老师参观东北农村合作社、新农业的经历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而内容的广泛和新鲜又为未来发展选择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本科期间在环境NGO实习的我,就选择了生态环境这个角度的延伸,也欢迎学弟学妹们加入发展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石琳(男)(经济学院2012级本科生,2016级博士研究生)
我是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12级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在本院攻读博士学位,方向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仍然留在我们系这个大家庭中,所以也算是老人了。
大二下专业分流的时候,纠结好久,最终选择了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但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很庆幸当时的选择很正确。首先我们系的课口径宽,内容丰富,与国外同类专业的教学计划紧密接轨,能让大家系统学习到环境资源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前沿内容。其次,我们系虽然是个小系,但小系有小系的优点,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很多,在学习、科研和生活上老师都很关心我们,感觉很温馨。尤其对于有志于从事科研或有出国意向的同学,我们系尤其适合,从我们这级看,最后出国和国内读研的结果都很好。
环境资源经济学在国内处于上升空间,产业经济学也是国内热点话题,资环产系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所以我非常欢迎新同学们来到资环产系这个温暖的家庭中,这里能够为你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你在各方面全面成长。同时也衷心祝愿本系的同学们能够把我们的小系建设得更好!
沈士竣(2012级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本科生,2016级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硕士。曾获国家奖学金、五四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百年菁才优秀毕业生”等奖励):
平心而论,在经济学院、在产业经济学系的生活是非常“自由”的。除了对发展经济学感兴趣外,在这里我可以做任何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我选择产业经济学系的因素之一。
抱着一颗经世济民的心来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我深知学习是第一要务,因此在完成课程学业的基础上,我参加了一些科研活动。比如,在大二的时候申请了教育基金,跟随季曦老师进行本科生科研的项目。在大三,我担任香港理工大学Louis Cheng教授的助研,参与课题“媒体报道率与并购溢价的关系”、“企业并购的动机研究”。后来,又跟随张晓波老师完成多个项目的助研工作,在张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完成课题“中国社会福利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跟随张老师走访实地进行企业调研。仔细想来,能够在本科期间参与到一些研究工作中来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现在身边那些立志做学术的同学们,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本科阶段就参与、甚至独立完成了很多课题,并有了不错的发表。因此对于想做学术的同学们,尽早的接触、尽早发现自身感兴趣的领域,并有针对性的做一些准备都会是十分有帮助的。更多的,在我看来,做研究的经历能教给我们思考与解决问题的严谨方式,以及向我们不断展示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这些想必也是大学期间能留给自己的一份“财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