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学科专业

  • 经济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金融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财政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经济史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学科动态
  • 经济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金融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财政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经济史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科专业»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 学科动态

博士生观点(上篇)| 北大经院第九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博士生论坛

发布时间:2025-06-30

       2025年6月19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第九届博士生论坛在经济学院410会议室举办。“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共有8位博士生在本次论坛中作学术报告。本文梳理了他们的主要观点(上篇),与读者分享。

 

       2018级博士生唐昱阳(合作者:张博):动态科斯定理与碳排放权的延期使用

 

       这篇文章在动态一般均衡框架下,探讨了科斯定理在长期污染治理中的有效性及碳排放权跨期使用的效率影响。文章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在污染与资本双重积累的动态场景中,科斯手段(排污权交易市场)能否实现社会最优配置;二是允许碳排放权存储(如存入“碳银行”)或借贷(预支未来配额)是否会扭曲资源配置。研究方法基于理论建模与均衡分析,通过构建两期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对比了社会计划者最优解、无干预市场、经典科斯手段(政府分期限额+交易市场)及允许排污权跨期使用四种情景,并延伸至无限期模型以考察稳态效应。模型纳入污染积累方程(碳存量动态)、企业生产函数及消费者效用函数,重点推导不同情景下的市场均衡条件,特别是无套利条件的形成机制。

 

       该研究得出两个关键结论:一是在零交易成本下,政府分阶段设定各期排污总额(如年度配额)并建立竞争性交易市场,可内化污染外部性,使经济收敛于社会最优路径,且效率与初始配额分配无关,证实科斯定理在动态场景的有效性。二是允许配额存储或借贷时,排污权转化为“碳资产”,引发跨期套利行为,企业通过时间套利突破污染分布约束(如前期少排、后期多排),偏离社会最优的污染路径,造成动态扭曲。由此结论可以得到相关政策启示,即政府需严格限制配额跨期调配,现实中碳银行、信用机制虽提升灵活性,但过度自由的"碳期权"会破坏市场有效性,诱发投机并弱化减排激励。

 

       评审专家肯定了文章研究问题的意义,并对文章的格式和语言提出了建议。在文章内容方面,龚亚珍老师指出,应进一步探讨模型假设与现实政策匹配情况;庄晨老师指出,文章应首先阐明讨论的问题和研究的意义,要进一步丰富对理论模型的解释并深挖公式背后的逻辑和意义,着重于对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化展开解释;宋信息老师、闵瑛美老师和俞峰老师对文章的行文逻辑提出建议。

 

       2022级博士生尹靖雨(独立作者):中国空气污染治理与新能源电力发展

 

       可再生能源发展被认为是空气污染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推动了能源结构在能源供给侧的调整。该研究基于中国2014-2022年区县级微观面板数据,以2018年“蓝天保卫战”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进行事件研究,探究该政策对于中国能源结构调整起到的推进作用;同时,研究还关注了“蓝天保卫战”政策在地理空间上的政策溢出效应,以及政策在能源供给端与能源消费端的不同措施组合,并进一步探讨了地方政府在空气污染治理问题上的长短期措施的权衡。研究结果显示,“蓝天保卫战”政策实施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减少了人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并对于PM2.5等多种大气污染物存在显著控制效果。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市辖区通过大量关停传统能源电力实现短期的大气污染控制;政策冲击后,可再生能源发电在人口密集、居民生活用电量更大的地方增加幅度更小,以保证供电持续稳定。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中国2018年“蓝天保卫战”并非以邻为壑的局部治理行为,而是从能源结构调整出发的、具有积极溢出效应的长期治理行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通过能源结构调整治理空气污染是在长期内同时保证经济与环境效应的重要措施。

 

       龚亚珍老师指出,大气污染物的溢出效应是距离与风向风速的叠加结果,中国空气污染治理政策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叠,在处理组的选择上应当更加细致;庄晨老师就处理组与对照组的选择和稳健性检验提出了修改意见;宋信息老师指出,在选择变量时,应考虑工业企业的关停可能是政府规制与市场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俞峰老师和闵瑛美老师就文章的写作细节提出了修改意见。

 

       2022级博士生陈涤非(独立作者):股权穿透网络密度对企业绩效韧性的影响

 

       文章通过构建2014年至202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动态股权穿透网络,探讨了股权网络密度对企业绩效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密度的股权网络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绩效韧性,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实现:一是通过监督机制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二是通过制约机制降低战略调整程度。进一步分析表明,当企业股权集中度较高或控股股东控制力较强时,股权网络密度对企业韧性的正向作用会被削弱。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股权网络密度对企业韧性的提升作用在内部控制水平较差、融资约束高、供应链集中程度高以及行业竞争充分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研究不仅突破了传统研究仅关注十大股东的局限,构建了更为全面的股权穿透网络,而且首次考察了股权网络密度对企业绩效韧性的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为理解企业网络治理与组织韧性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评审专家对本章提出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处理文章内生性问题,改进现有工具变量;二是进一步完善机制检验部分的理论阐述,尤其是做好后半段链条文献的补充;三是增强文章异质性分析和前文机制分析的紧密度;四是详细比较本文使用的密度指标和传统指标,进一步指出本文使用指标的优势;五是进一步考虑在一些重大冲击的影响下,企业的绩效水平有什么波动;六是融合和精简创新点部分的阐述。

 

       2023级博士生宗晓雪(合作者:黄开兴、季曦):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平衡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Grain for Green_Balanc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Food Security under Climate Change)

 

       将生态脆弱的坡耕地转换为林草地是全球广泛实施的生态工程,但在耕地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此类工程可能引发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粮食短缺问题。同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从高效利用土地的角度,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是关键问题。本研究结合1994-2007年中国县级作物生产数据与遥感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农作物生产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虽然该工程显著减少了总耕地面积,但导致了作物总产量的显著增加,其中复种强度的增加弥补了耕地损失,而单产提升带动了总产增长。结果均满足事前平行趋势。稳健性检验中排除非农业县、未实施的东南沿海省份、标准误聚类在城市层面后的结果与基准回归保持一致。机制分析发现,意外的产量积极影响解释为农户显著增加了剩余农田的劳动力投入和复种强度。进一步地,研究发现退耕还林工程通过提高生态系统韧性,显著削弱了干旱和极端高温对作物产量的损害。研究发现了在不损害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政策来保护生态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能性。研究补充了对退耕还林工程影响的评估,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相互作用提供经验证据。

 

       评审老师肯定了研究的新颖性,指出这项研究基于全国范围作物产量数据,为退耕还林工程与粮食安全的因果关系提供了可靠证据。评审老师建议在背景部分更加严谨详实的介绍退耕还林期间的土地制度和农业技术背景,在理论模型部分考虑加入退耕还林补贴、资本投入的变化和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斟酌对异质性结果的解释,补充退耕还林工程对农药、化肥投入使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通过增强生态韧性缓解气候冲击的机制途径。

 

供稿单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

供稿人:唐昱阳、尹靖雨、陈涤非、宗晓雪

整理人:赵冠男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