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5日下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会计》课程思政教育讲座在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423教室举行。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金融会计课程内容、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并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会计与金融领域资深专家周华为《金融会计》课程的同学们开展了一场主题为“会计信息与经济金融监管”的思政教育专题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朱南军老师主持。
周教授首先以公司金融理论发展为脉络,回顾了CAPM等经典模型的提出背景与核心逻辑,并通过与套利定价理论和MM定理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模型在金融学中的重要地位。他特别指出,这些模型由于假设条件理想化,难以直接适用于实际会计核算,要注意理论与实务之间的边界。

(图1 周华演讲中)
随后,周教授将视角转向财务会计实务,围绕“谨慎性原则”详细讲解了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并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展示利润如何受到估值变动影响。他鼓励学生思考“利润是否真实”与“会计是否中立”等关键问题,引发广泛共鸣。在谈及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时,周教授进一步引入现值概念,强调其作为金融分析工具的价值,同时也指出现值在会计记账中存在一定局限性,避免将金融思维直接迁移至会计准则之中。
接下来,周教授系统梳理了美国会计准则演变历程,从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到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再到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会计规则在实践中不断走向弹性与规范并重。他还以公允价值会计为例,讲解资产重估与征税问题,结合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层级,建立对我国会计政策制定背景的整体认知。
最后,周教授引用约翰·博格尔的名言,强调“利润法定原则”在现代会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点明资产负债表所传达的法律责任与权利义务,并鼓励学生以严谨态度看待每一个会计数字背后的法律含义。

(图2 会场现场)
在讲座中,周教授特别强调会计不仅是技术的呈现,更承载着社会责任与价值导向。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肩负着保障企业信息真实透明、防范经济风险、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使命。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当树立诚信意识和法治观念,秉持专业操守,把个人价值实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他还鼓励学生加强对中国特色会计准则体系的理解,增强制度自信,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实践中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复合型人才。
本次思政教育讲座帮助同学们深化了对金融与会计关系的理解,拓展了同学们对未来就业与学术道路的思考视角。同学们受益匪浅,为自身今后的职业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思路。
(金融系 张敬卉 供稿/摄影;姚奕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