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了《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以下简称“第四套生命表”)。同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做好〈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发布使用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人身保险业科学规范使用第四套生命表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四套生命表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使用。第四套生命表用科学的量化分析反映了中国保险业死亡率风险趋势和特征变化,在之前三套生命表的基础上进行了数据的更新。首次编制的单一生命体表能切实反映保险人群个体的生命规律,为保险公司细化客群分类、优化保险责任提供科学依据。
规划影响
那么,这份新出炉的第四套生命表对未来居民的养老规划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需要考虑钱是否够花。第四套生命表的预期寿命较第一套生命表增长了约10岁。相比上一套生命表,第四套生命表的养老类业务标准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也分别增加了2.1岁和1.1岁。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和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于居民家庭而言,这意味着退休后的生活时间会被大幅度拉长,20年、30年甚至更久。传统那种“存一笔钱养老”的观念将会受到挑战。我们将如何确保在漫长的退休岁月里,钱不会提前花光?单纯的储蓄积累可能让居民在退休时会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但预期寿命的延长会影响这笔储蓄的价值。未来的养老规划目标应该从“退休时积累了一大笔存款”向“退休时已经有了与寿命等长的稳定现金流”转变。
其次,养老规划需要和健康管理深度融合。第四套生命表中预期寿命延长不完全代表居民退休后所有岁月都健康。从生命表在60岁之后的死亡率变化规律可以看出,未来居民带病生存期可能同步延长。这意味着,养老规划不仅需要准备钱,还需要为潜在的医疗、护理支出做好充分准备。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与之伴随而来的是医疗费用和护理费用的不断提升。寿命延长可能伴随更高的医疗和长期护理成本,突发性的大额支出可能会严重侵蚀居民的养老资本。因此,居民在进行养老规划时,不能仅仅关注现金补偿,更应该关注一些附加社区服务、健康管理等持续性照护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未来一份健全的养老规划必须要覆盖对应的医疗和护理成本。
最后,居民养老规划未来会向精细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第四套生命表首次编制了“单一生命体表”。据中国精算师协会介绍,该表是以被保险人证件号而不是保单号为线索,跨公司和险类研究单一生命体死亡率,切实反映了保险人群个体生命规律,提升了与人口死亡率的可比性。如果单从死亡率角度看,是一个介乎于非养老类业务一表和非养老类业务二表之间的水平。这标志着保险行业未来将不再使用一个制式化的生命表来衡量不同个体的死亡率情况,转向一个更为精准化、个性化的产品定价和服务规划。对于居民而言,每个人和家庭的健康状况、家族遗传、地域环境、职业风险和财富水平都不同,面临的寿命风险和养老需求也千差万别。养老规划自然不能再套用统一模板,必须因人而异。
调整建议
因此,作为一个普通居民,未来的养老规划必然要有所调整。个人建议,应该做三个方向转变。
在财务上,从依赖“储蓄水池”转向依赖“终身现金流”。如果把养老规划比作搭建一个养老生活的小屋,那么稳定的现金流就是这个避难所的基石。随着死亡率不断降低和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任何一笔固定的储蓄在长达数十年的消耗和通货膨胀面前都会显得十分脆弱。在此背景下,商业养老保险特别是终身年金保险的价值将变得更为重要。第四版生命表实施后,可预见的是年金保险的价格会进一步提升。居民提前进行年金规划,保障未来现金流,化解长寿风险,必将是幸福养老生活的重要基石。
在保障上,从“单一财务规划”转向“财务与健康双轨规划”,建立坚实的健康保障防火墙。一个完美的养老生活仅有基石并不够。在确保养老现金流的基础上,健康保障的防火墙将成为养老小屋的重要支柱。第四版生命表间接提示了居民老龄阶段的健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多层次健康保障计划是应对长寿时代的关键性和前瞻性工具。居民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健康保障防线,就像给养老小屋筑起外墙、盖好房顶,才能遮风避雨。
在策略上,从“套用通用模板”转向“寻求个性化定制”,并进行家庭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搭建养老小屋的最后一步就是室内装修。最贵的不代表最好的,别人都用的也不代表最适合自己的,自己的小屋要有自己的特色和舒适度。对于养老而言也是如此,套用通用的规划模板可能会忽略自身特有的风险,导致规划在关键时刻失效。因此,养老规划也应是根据个人和家庭情况不断评估不断调整。同时,借助一些专业人士和工具,寻找适合个人和家庭特点的规划。
总的来说,第四套生命表已为居民养老指明了风险所在与前进方向。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未来要更加重视自身养老规划,提前打算,尽早储备。深度长寿时代与社会的每个个体都密切相关,社会与家庭应该一起构建一个兼具韧性、广度与精度的养老体系。这样才能真正驾驭长寿时代,搭建适合自身的舒适养老小屋,将延长的岁月活成生命中最从容、最滋润的金色时光。
转载自《中国银行保险报》“北大保险评论”栏目第900期,2025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