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架构
    •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 专职教师
    • 博士后
    • 荣誉教授
    • 讲席教授
    • 特聘教授
    •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 项目介绍
    • 通知公告
    • 教学动态
    • 常用下载
    •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 信息公告
    • 本科项目
    • 硕士项目
    • 博士项目
    • EDBA项目
    • 双学位项目
    •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 基础研究
    • 智库建设
    • 科研项目
    • 成果奖励
    • 学术论坛
    • 财经时评
    • 工作论文
    • 研究机构
    • 异地机构
    • 学术刊物
    •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 合作交流
    • 学位项目
    • 交换项目
    • 假期学校
    • 名家讲座
    • 会议论坛
    •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我与经院
    • 校友会
    • 校友卡办理
    • 捐赠与发展
    • 校友平台
    • 校友服务中心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北大主页| 诚聘英才| 招生| English|
  • 学院概况
    院长寄语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架构
    联系我们
  • 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
    博士后
    荣誉教授
    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荣退教工
  • 教学培养
    项目介绍
    通知公告
    教学动态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 招生工作
    信息公告
    本科项目
    硕士项目
    博士项目
    EDBA项目
    双学位项目
    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联系我们
  • 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
    智库建设
    科研项目
    成果奖励
    学术论坛
    财经时评
    工作论文
    研究机构
    异地机构
    学术刊物
    金融工程实验室
  • 国际交流
    合作交流
    学位项目
    交换项目
    假期学校
    名家讲座
    会议论坛
    成果感受
  • 学生培养
  • 高端教育
  • 校友中心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我与经院
    校友会
    校友卡办理
    捐赠与发展
    校友平台
    校友服务中心

学科专业

  • 经济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金融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财政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经济史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学科动态
  • 经济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金融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财政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 经济史学系
    专业介绍
    学科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科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学科动态

吴侨玲:国际油价下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01-18

【我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和消费国,对外依存度约为60%。如果目前一味依赖进口,过度增加进口,那么今后一旦油价再度进入上涨周期,中国经济必将受到很大冲击。】

    

    新年油价跌势加剧,1月12日,国际油价跌至每桶30美元以下,这是自2003年12月以来首次跌破这个价位。而2014年6月原油价格曾达到每桶108美元,这意味着原油价格从2014年6月以来已暴跌72%,跌幅惊人。而年初至今的新一轮抛售狂潮在为数不多的交易日中更使国际油价大跌19%,跌幅之大令人难以置信。
    原油暴跌的原因
原油与全球经济关系紧密,当全球经济持续繁荣,原油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反之就会减少。目前,国际原油价格连续暴跌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持续处于严重的供过于求状态,以及有关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暗淡的预期导致了需求不振。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OPEC内部不团结,协调不力。
    OPEC成立于1960年9月14日,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各自和共同的利益。它目前有12个成员国,控制着全世界78%以上的石油储量,全球大约40%的原油需求由其提供。在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的情况下,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希望OPEC能协调各个成员国削减石油产量,并请求沙特阿拉伯带头减产。
    而实际情况是,沙特2015年12月仍加大马力生产原油,其12月原油产量维持在1015万桶/日,这是连续第9个月维持在1000万桶/日以上的高水平。
    OPEC成员国内部在减产保价问题上的不一致,反映出OPEC成员国之间极其脆弱的关系。近来,沙特和伊朗关系的紧张对国际油价也产生了负面作用,石油生产国之间在石油价格问题上互相合作、达成一致变得更加艰难,这导致国际油价进一步大幅下跌。
    二是OPEC当前的高产策略是有针对性的。
    OPEC任由原油价格下跌的目的,是希望把诸如美国这样一些原油开采成本高的国家赶出石油市场。据国际机构统计,目前英国、巴西、加拿大和美国生产一桶原油的成本分别是52.50美元、49美元、41美元和36美元。而沙特和科威特这样的产油国,生产一桶原油的成本还不到10美元。这也就是为什么国际油价已跌近30美元/桶关口,但阿联酋能源部长还会说,OPEC当前的高产策略正在奏效。
    三是伊朗重返国际原油市场将加剧供需矛盾。
预计伊朗被解除经济制裁后会全力恢复原油产量。投资者预计国际原油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将进一步恶化。
    四是美国原油产量大幅增加加剧了矛盾。
    目前,国际原油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与美国页岩油的繁荣兴起有很大关系。美国自己的原油产量也很高,2015年10月份平均每天的原油产量为935万桶。对于国际原油市场而言,雪上加霜的是,美国为了扩大就业已于去年底废除了长达40年的石油出口禁令,从今年1月份开始恢复向国外出口,这必然会打压油价。
    五是美元持续走强打压油价。
    美元走强也加剧了原油价格的跌势。国际原油的交易都是以美元计价的,这就意味着美元持续走强,原油价格就会下跌。有研究称,如果美元升值5%,油价将可能跌10%~25%。
    六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牵动着投资者的神经。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让投资者担忧,因为投资者预计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原油也会相应减少,而近期A股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的剧烈波动,更让国际贸易商对中国这个原油进口大国在2016年需求能否持续感到担忧,因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石油出口国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原油下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油价下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喜忧参半,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对于欧洲国家而言,是有利的。德国银行认为,投资者抛售石油可能会促进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另据世界银行测算,油价每下跌30%,将拉动全球经济增长0.5%。
    与此同时,油价下跌对原油出口国的影响却是负面的,据统计,原油价格每下降10%,这些国家的GDP增速将大幅回落0.8~2.5个百分点,同时还导致原油出口国财政收入下降、货币贬值、资本外流。
    面对原油价格暴跌,海湾国家纷纷承受压力,即便是全球“石油首富”的沙特也未能幸免。沙特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石油出口约占该国外汇收入的90%。该国2014年预算赤字创纪录,如油价继续下挫,其经济还将受到重创。
    面对国际油价的大跌,诸如俄罗斯、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等原油出口国也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以俄罗斯为例,俄罗斯经济极度依赖能源出口,该国约50%的预算收入以及40%的出口依赖于能源。随着原油价格不断下跌,俄罗斯经济面临严峻考验。分析师认为如果油价徘徊在30美元左右,俄罗斯今年的预算赤字将增至5%甚至更高,这势必会使俄罗斯的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油价暴跌暴涨对我国经济也有着负面影响。国内之所以对成品油价格机制设置调控上下限,就是为了减轻国际市场油价过高或过低对国内市场的负面影响。我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和消费国,对外依存度约为60%。如果目前一味依赖进口,过度增加进口,那么今后一旦油价再度进入上涨周期,中国经济必将受到很大冲击。这是我们目前应该极力避免的。
                                              (原载《第一财经日报》2016-01-17 )

分享到:

电话(传真):010-62751460/010-62754237 Email:economics@pku.edu.cn

部门链接

  • 北大招办
  • 教务部
  • 研究生院
  • 国际合作部
  • 经济学院官微

  • 北大经院人

  • 经院校友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