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8日下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课堂迎来产学研对话。受刘群艺副教授邀请,北京波龙堡酒庄销售运营总监吴泓,上海御橡堂与鼎唐国际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查巧玲与技术经理石永康,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战吉宬走进《国际商务概论》课堂,与同学们分享产学研一线的实务与洞见。
首先由北京波龙堡酒庄销售运营总监吴泓作分享,主题为“数字资产在酒产业中的应用与运作”。她指出,酒业普遍面临客户忠诚度下滑、渠道价差失衡、营销费用高企与消费信心不足等痛点,因而需要以数字化重塑“价格—渠道—用户”关系。在实践路径上,面向C端的App为“数字酒世界”,其运营主体为“酒域灵境”。吴泓梳理了合规与业务框架:以“酒豆—酒证—数字酒令”三层数字资产承载营销投入与用户价值,其中酒豆由贡献值转化、可兑商品并销毁;酒证可由酒豆合成并在寄售市场交易;数字酒令将酒证拆分为小额份额,支持T+1结算、围绕前一交易日均价±2%波动、平台收取综合服务费,以降低参与门槛、增强流动性。她结合“买酒送酒令”的动销机制说明实操路径:上游先以不可流通酒令绑定商品,消费者购酒获得可流通酒令,门店除赚取差价外还能分享酒令增值,从而稳定价格预期、提升复购与裂变;课堂展示的“窖藏有机干红”案例显示,当酒令市值达到“白喝”阈值时,消费者实现成本对冲并强化参与感,一周内带动门店销售与现金回流。吴泓强调,这一“数实融合”方法将沉没的营销费用转化为可度量、可流通、可激励的权益资产,形成“价格稳定—销量增长—私域沉淀—价值共享”的正循环,且已具备向茶叶、康养与本地生活等场景外延的可复制性。

吴泓分享“葡萄酒企业的数字化产品应用”
之后由上海御橡堂与鼎唐国际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查巧玲作专题分享。她首先明确中国葡萄酒产业受地域与气候制约最大痛点在于“埋土防寒”,亟需通过智能化装备降低埋土成本,或通过品种与资源优化在源头减少依赖、提升稳定性。这两条路都值得青年人才与产业共同投入。随后,她系统介绍三大业务:一是酿酒辅料国际供应链,提出添加剂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没有添加剂就没有当今琳琅满目的美食美酒和美味食品,很多食品安全问题中“添加剂本身并非原罪”,关键在于合规应用与科学认知。另外,所谓“零添加”在很多食品领域可能也是营销伪命题,消费者应以事实与法规校正大众误解。当然,善于比对添加剂列表的消费者,很容易发现葡萄酒标签是相对“最干净”的饮品之一,可以放心选用;二是橡木桶与风味桶供应链,法国桶与美国桶无绝对高下,风味差异与价格更多取决于材源、生长与工艺,选择应服务既定风格与人群;并延伸到“软供应链”——酒体设计与技术输出:从葡萄成熟、发酵控温到多品种优势互补的勾调,特别强调“勾调”一词,完整表述即为勾兑和调配,但都是不同品种、年份、工艺和风格的葡萄酒之间的不同比例组合,是科学而专业的感官质量整体平衡和设计,而非“科技狠活”;三是酒类检测检验服务,特别提到正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都有严格品控和追溯体系,上市前还必须通过第三方型式检验再次进行质量把关与追溯匹配。相对家庭自酿而言更加规范和安全可靠,消费者应以正规商家和专业渠道产品选择为先。最后,她强调“本土化”是长期主线——从国产酵母到本土橡木桶开发、从技术到供应链模块化输出,期望与高校与年轻人共同推动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系统能力与话语权升级。

查巧玲分享“中国葡萄酒产业链概览”
随后战吉宬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在北大开设选修课《葡萄酒背后的文化与科学》的授课体会。这门课开设多年,一直被誉为“北大最受欢迎的选修课”。课程会结合田野调查、理论讲授以及现场品鉴来向同学们普及葡萄酒知识。全国高校还建立了葡萄酒课程联盟,同时也在编写新的教材。战教授热情邀请大家来听课,一起走进葡萄酒的神奇世界。

战吉宬教授分享产业研究与授课经验
在各位嘉宾分享之后,同学们分组汇报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案例分析报告。结合国际商务理论,各组同学对于相关概念、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企业优势、国际新创企业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受到各位嘉宾的赞许。
最后的交流环节,敖翔同学、何昳矾同学、王玉琳同学与周裕欣同学就葡萄酒需求端以及数字化产品等问题向嘉宾求教。吴泓向积极参与提问的同学赠送书籍作为纪念,勉励大家把课堂讨论继续推进为实证研究与产业实践。

吴泓赠送书籍
供稿单位: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供稿人:牧真澄
摄影:伴场语凡